《安全原理》是我校自建专业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,4学分,课内学时72学时,开设一学期,是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,可为后续的《安全评价》《安全人机工程》《安全管理》等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。它是大部分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复试的必考课程,在注册安全工程师、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重,同时也是相近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知识的主要课程。
课程特点:结合事故案例,重点阐述事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事故预防、控制原理。
学习目标:掌握安全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(共性),了解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发展现状,掌握事故发生的各种机理模型(事故致因理论)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模型,认识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,熟悉运用事故控制模型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,了解事故预测理论。
考核方式: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。形成性考核为纸质形考,共4次,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%。终结性考核为纸质试卷,考核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,占总成绩的50%。本课程考核形式要求为双及格,即以上两个成绩均达到60分以上(包括60分)算考核通过。
本次学习专题为《安全原理》课程的重点内容——事故致因理论。
一、事故致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
事故致因理论,即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、是怎样发生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。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,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,往往把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看作是人类无法违抗的“天意”或“命中注定”,而祈求神灵保佑。天意论是对事故原因的不可知论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科学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,蒸汽动力和电力机械取代了作坊中的手工器具。由于当时的机器都没有安全防护装置,对工人不进行培训,日工作时间长达13个小时,伤亡事故频繁发生。1909年美国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。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,1901——1904 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1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。人们在与各种工业事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、探索事故发生的规律,事故致因理论应运而生。
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、物、环境、管理等方面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、生产方式的改变,以及人们对事故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,形成了事故致因理论的不同观点和学说。
二、事故频发倾向论
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。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,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,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。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,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。
因此,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,通过严格的生理、心理检验,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、智力、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,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。
该理论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,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,认为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唯一因素,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。
三、事故因果连锁理论
1.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
1931年,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,阐述了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,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,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,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。
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概括为以下5个:(1)遗传及社会环境;(2)人的缺点;(3)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;(4)事故;(5)伤害。这一事故连锁关系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。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,一块骨牌被碰倒了,则将发生连锁反应,其余的几块骨牌相继被碰倒。如果移去中间的一块骨牌,则连锁被破坏,事故过程被中止。海因里希认为,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,消除机械的或者物质的不安全状态,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。这一理论曾被称为“工业安全公理”,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安全工作者的赞同。
尽管该理论有其优势,但是它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,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,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,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。
2.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
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,但每个因素的含义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。他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工业事故的直接原因,必须加以追究。但是,它们只不过是其背后管理缺陷的反映,预防、控制事故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,从控制间接因素入手,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,最终防止事故的发生。
四、问题与思考
1.导致事故(不安全)的根源是什么?
2.除上述理论外,还有哪些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致因理论?